Powered by RND
PodcastsArte島嶼共聲.傾聽台灣

島嶼共聲.傾聽台灣

IC之音竹科廣播|袁常捷主持
島嶼共聲.傾聽台灣
Último episódio

Episódios Disponíveis

5 de 283
  • 誰是災難下的社區守護者?從防災士訓練看見韌性台灣的基層力量
    近年台灣接連面臨多起災難事件,從去年0403花蓮大地震,到今年7月初的丹娜斯颱風、9月下旬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,大自然的無常一次次向我們示警。當災害發生時,真正能撐住社區的,往往不是大型救援系統,而是平時就在你我身邊的「防災士」。什麼是防災士?簡單來說,防災士就是最貼近家庭與社區的防災種子。民眾必須完成內政部規劃的課程,包括災害風險認知、居家安全措施、社區防災工作、避難收容所規劃、急救術科實作等,共15小時課程,並通過學科與術科測驗,才能取得證書。這些訓練讓他們在災難發生時不只是自救,更能挺身而出,協助周遭的人。今年主婦聯盟合作社受內政部委託,在全國舉辦10場防災士培訓,將防災教育帶入合作社網絡。以女性社員為主的主婦聯盟合作社,也特別把女性視角帶進訓練現場,包括收容所空間的性別友善、嬰幼兒與長者照護、女性生理需求等,填補過往防災規劃中常被忽略的細節。防災,絕對不是準備一個救難包就好;它必須是一種生活態度,一種融入社區互助的精神。想知道防災士訓練如何在兩天的課程裡,把防災能力與互助精神帶回家庭與社區?邀請你在本集節目中,一起認識支撐韌性社會的關鍵力量。🎧 本集必聽亮點 🎧⏰ (00:04:33)政策緣由:防災士如何成為社區的關鍵力量⏰ (00:07:00)課程現場:避難收容所空間配置揭示的難題⏰ (00:13:14)防災即生活:不只是備一包,更要改變習慣⏰ (00:18:03)女性力量:從女性視角補足防災體系的盲區防災士培訓課程中,各小組成員就避難收容場所的空間規劃進行熱烈的討論。各小組上台,針對其研擬的避難收容場所空間規劃方案進行展示與說明。學員進行CPR實作練習,掌握緊急救護的關鍵技能。(照片提供: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,攝影:王永村)主婦聯盟合作社首場防災士培訓,中央與地方長官到場支持,包括副總統蕭美琴、內政部長劉世芳、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、消防署長蕭煥章及新北市消防局長陳崇岳局等嘉賓。(照片提供: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,攝影:王永村)
    --------  
    23:00
  • 黑鳶之殤,基隆七堵山頭的「死亡之網」
    追蹤訊號靜止了……9月底,台灣猛禽研究會追蹤的黑鳶「金桔」出現訊號異常。當研究人員循著GPS點位前往基隆七堵山區察看時,迎接他們的卻是令人心碎的畫面。一整面巨型鳥網橫跨山頭,連綿數百公尺,金桔與另外3隻黑鳶等距掛在網上,已無生命跡象。基隆港是全台最容易近距離看見黑鳶覓食的地方,而牠們夜棲的地點之一,正是鳥網架設的七堵山區。這次掛網事件,造成將近1%的北部黑鳶族群死亡,是極大的傷害。更令人震驚的是,鳥網拆除不到一週,同一位置竟然又出現了全新的鳥網!根據推測,此處架設的鳥網與地下擄鴿集團有關,目的是綁架賽鴿進行勒索,屬於明確的違法行為,但由於源頭難以掌握,查緝困難,使問題長期無法有效處理。對此,猛禽會呼籲推動鳥網「實名制」,從販售端開始控管獵具。黑鳶之殤,是台灣猛禽面臨危機的縮影。為了應對頻繁的救傷需求,並讓保育行動持續推進,猛禽會現正進行募資計畫,募得的資金將用於改善救傷與辦公空間、汰換老舊設備,也讓NGO的工作職位成為更穩定的長期選擇。本集節目專訪猛禽會祕書長蔡岱樺,帶我們回到事件現場、理解黑鳶的困境,也談談每一個人都能參與的保育行動。🎧 本集必聽亮點 🎧⏰ (00:03:20) 震撼追查:揭開黑鳶「金桔」掛網死亡的真相!⏰ (00:08:35) 內幕曝光:鳥網事件與地下擄鴿集團有何關聯?⏰ (00:13:52) 刻不容緩:從硬體修繕到人才永續,猛禽會為何啟動募資?⏰ (00:19:33) 一起行動:捐款外,更邀請你親自來Open Wings賞鷹趣!黑鳶「金桔」幼鳥時期的可愛模樣。(照片提供:台灣猛禽研究會)猛禽會同仁循著訊號前往定位點勘查,看見山頭上連綿不絕的非法鳥網。(照片提供:台灣猛禽研究會)包含金桔在內的4隻黑鳶已經掛網死亡,屍體幾乎等距掛在網上。(照片提供:台灣猛禽研究會)一口氣失去4隻黑鳶,等於近1%的北部黑鳶族群死亡,是極大的傷害。(照片提供:台灣猛禽研究會)
    --------  
    23:00
  • 你的愛心正在害牠?《適得其所》50+串聯展為犬貓也為野生動物請命
    街頭的浪犬浪貓,是城市裡既柔軟又悲傷的風景。看到這樣的景象,許多人不忍心,默默為牠們提供食物。然而,這份善意,卻可能讓遊蕩動物問題更加棘手。今年夏天,接連傳出遊蕩犬隻攻擊人與野生動物的事件。七月底,一名七旬老翁在海邊游泳時遭流浪犬群攻擊,不幸身亡;緊接著,梅花鹿在馬頭山被流浪犬圍獵致死。這兩起事件有一個共通點,就是這些地區都有人長期餵食浪犬。讓人不禁提出疑問,為什麼愛護浪犬的好意,最終會演變成對人與野生動物的致命威脅?《石虎保育 × 適得其所》雙聯展於暨南大學圖書館1F暨大藝廊正式開展,展期至2026年3月1日。(照片提供:挺挺動物應援團)長期關注犬貓議題的「挺挺動物應援團」創辦人劉偉蘋指出,持續餵食的行為,反而會讓遊蕩犬貓問題永無止境。因為餵食行為會提高環境乘載力,讓遊蕩動物族群維持或擴張,使得TNR(誘捕-結紮-回置)成效降低,也造成人犬/人貓衝突、公共安全、公共衛生、生態破壞等外部成本。面對社會正在討論的「餵養管理」措施,劉偉蘋認為,如果社會仍持續支持餵食遊蕩動物,那麼所有關於「飼主責任」的呼籲都將淪為空談。要真正解決問題,我們必須擺脫TNR與餵養管理的迷思,讓犬貓回歸飼主完全管理、完全負責的體系。《石虎保育 × 適得其所》雙聯展述說著石虎的生存處境,並邀請觀眾一起思考什麼才是屬於伴侶動物及野生動物的「適得其所」。(照片提供:挺挺動物應援團)為了讓更多人理解上述觀念,挺挺動物自2023年起舉辦《適得其所》展覽,進行社會溝通。今年起,更開創小規模的「微型展」、「旗幟展」,串聯全台超過百個據點,從書店、餐廳到寵物醫院,一步步打破同溫層,促使你我重新思考「善待動物」的真正意涵。犬貓不是野生動物,牠們應該在人類的家裡;把牠們放在野外不是自由,而是傷害。本集節目,我們邀請挺挺動物創辦人劉偉蘋,從近期新聞事件談起,探討遊蕩犬貓問題背後的社會責任與制度挑戰。當下次在街頭遇見浪浪的身影,希望你能多想一步:愛,不應只是餵牠一口食物,而是讓牠不再流浪。與生活雜貨連鎖品牌合作,《適得其所》展將生命教育帶入生活場景。(照片提供:挺挺動物應援團)《適得其所》在高雄鹽埕第一公有市場開展,在庶民場域中持續推廣「以動保挺野保」的期盼。(照片提供:挺挺動物應援團)《適得其所》於嘉義北興國中開展之際,劉偉蘋向學校老師與志工深度介紹展覽內容。(照片提供:挺挺動物應援團)
    --------  
    23:00
  • 熊鷹現身!閃現長空的白羽,走進猛禽會熊鷹特展
    台灣體格最壯、體重最重的猛禽——熊鷹,因棲息於深山密林、滯空時間短、族群稀少,成為最難觀察、最神祕的台灣猛禽之一。台灣猛禽研究會(以下簡稱猛禽會)於10月31日在草山猛禽中心推出「熊鷹-尋.閃現長空的白羽」特展,集結多方累積的珍貴資料,帶領觀眾一窺這群「閃現長空」的白色身影。展覽內容融合屏東科技大學孫元勳教授的研究成果、導演梁皆得的影像紀錄,以及猛禽會的調查與救傷資料,完整呈現熊鷹的名稱、外觀辨識特徵,並揭露牠們獨特的獵食行為,同時透過追蹤研究與巢位直播畫面,生動還原熊鷹的棲息樣貌。猛禽會熊鷹特展(左起)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專門委員黃信富、屏科大特聘研究員孫元勳、導演梁皆得、緯創人文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玲、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技士林文傑、台灣猛禽研究會副理事長吳盈瑩共同揭幕。現場最吸睛的莫過於熊鷹的立姿標本,英姿勃發、氣勢非凡。此外,展覽也設置了多項互動展示,例如1:1比例的3D列印熊鷹腳模,讓參觀者親身感受牠的驚人爪力。透過視覺與觸覺的結合,觀眾能更深入認識這群森林頂級掠食者的生態與習性。猛禽會秘書長蔡岱樺也分享了熊鷹「雨水」的故事。「雨水」是一隻離巢不久的熊鷹,因為誤中獸夾而來到猛禽會救傷站。雨水康復期間的「拆房子」行為,更成了救傷團隊最難忘的趣事。這段經歷後續被改編成繪本《熊鷹雨水的歷險》,在特展前夕正式出版。現場展出1:1 3D列印熊鷹腳爪,比主持人的手掌還要大。同時,由梁皆得導演拍攝的紀錄片《飛吧熊鷹》,也即將在明年上映。影片紀錄了孫元勳教授團隊的長期研究,並融入原住民族對熊鷹羽毛的文化意涵,讓觀眾從多重視角認識這位山林中的王者。「熊鷹-尋.閃現長空的白羽」特展將在草山猛禽中心展出至明年3月1日,邀請您把握機會前往觀展。在觀展之前,不妨先來聆聽這集節目吧!本次特展現場展出熊鷹立姿標本,並設有「熊鷹抓力體驗區」,讓觀眾能以互動方式近距離感受這位森林之王的力量與魅力。
    --------  
    23:00
  • 以味蕾認識北竿,馬祖2845的老酒品鑑體驗
    來到馬祖,除了欣賞迷幻的藍眼淚和獨特的戰地風光,遊客絕對不能錯過的,還有使用「馬祖老酒」入菜的特色料理。無論是傳統的老酒麵線、老酒黃魚,還是新創的老酒砲蛋、酒蛋披薩,老酒不僅是料理的靈魂,更是閩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飲食符號。然而,對多數遊客來說,蜻蜓點水式的跳島行程,往往難以深入了解戰地文化、閩東文化的真實底蘊。又像是北竿等離島中的離島,不像南竿那樣資源豐沛、遊客眾多,因此亟需一套能有效突顯自身魅力的策略,讓遊客留下深刻印象。「馬祖2845」以北竿鄉坂里村的尚振大宅為基地,接待各地遊客與參訪團。(照片提供:馬祖2845)為此,地方創生團隊「馬祖2845」在北竿誕生了。創辦人歐陽瑞蓮以「媽祖28歲昇天,馬祖四鄉五島」為團隊命名 ,選擇從全台唯一的閩東文化切入,使用馬祖老酒設計出一套獨特的「老酒品鑑體驗」,帶領遊客透過味蕾認識北竿。在這個活動中,她會解析糯米、紅麴與時間如何交織出老酒的醇厚滋味,引導遊客在酒香中品味閩東菜餚所追求的酸、甜、苦、鹹、鮮五味,理解老酒如何作為媒介,貫穿了北竿人的每個生活場景。馬祖2845設計「老酒品鑑體驗」,引導遊客在酒香中品味閩東飲食文化。(照片提供:馬祖2845)原本歐陽瑞蓮僅以顧問身分協助馬祖地方創生,但最終她毅然決定親自下海成立馬祖2845,從單純的協助者,轉變成真正的新北竿人。她策劃了別具一格的「北竿酒祭」,運用「食光護照」串聯北竿4個村落、超過30間在地店家,引導遊客深入合作店家,鼓勵他們與鄉親面對面交流。這份真誠的熱情也打動了許多鄉親,願意情義相挺。在本集節目中,我們將專訪馬祖2845創辦人歐陽瑞蓮,聽她如何將一杯老酒昇華為深度的文化體驗,並用創意與行動力,讓資源相對有限的北竿,展現出獨特的在地能量。「北竿酒祭」開幕推出「方城之戰」活動,採用放大版麻將道具進行趣味競賽,參與民眾玩得直呼過癮、欲罷不能。(照片提供:馬祖2845)馬祖2845至華山文創園區,參與2025台灣區域觀光市集。(照片提供:馬祖2845)
    --------  
    23:00

Mais podcasts de Arte

Sobre 島嶼共聲.傾聽台灣

《島嶼共聲.傾聽台灣》要帶您透過聲音,傾聽自然,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,探索人與環境、人與土地、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。 這些紀錄,可能美麗,可能哀愁;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,任何一片海岸,任何一個季節,持續發生著;在過去,也在這時和未來。 我們一同傾聽,一同反芻,一同思考,一同行動。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。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
Site de podcast

Ouça 島嶼共聲.傾聽台灣, Marília: O outro lado da sofrência e muitos outros podcasts de todo o mundo com o aplicativo o radio.net

Obtenha o aplicativo gratuito radio.net

  • Guardar rádios e podcasts favoritos
  • Transmissão via Wi-Fi ou Bluetooth
  • Carplay & Android Audo compatìvel
  • E ainda mais funções

島嶼共聲.傾聽台灣: Podcast do grupo

Informação legal
Aplicações
Social
v8.0.4 | © 2007-2025 radio.de GmbH
Generated: 11/27/2025 - 4:28:10 A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