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wered by RND
PodcastsEnsino救生日常

救生日常

蕉哥
救生日常
Último episódio

Episódios Disponíveis

5 de 244
  • 新聞報報 #211|踩水立泳一直沉下去怎麼救/男戲水遭浪捲離抱消波塊喊救命/溺水的人其實比你想像中安靜
    哈囉~大家好,我是蕉哥。 上周末帶學生來海邊上防溺自救課,浪高不高、水溫有點熱,有一些水母。 在海邊上課還是比較有趣,可以讓大家直接感受風浪流對於水域安全的影響。 ▍海邊上課兩個重點 1、怎麼感受流:有沒有離岸流、沿岸流、或是其他各種流,學會怎麼判斷跟應對方式。 2、有浪怎麼仰漂:讓學生去感受在有浪的情況下,要如何仰漂、仰漂的方式、仰漂的位置。 以上兩點,如果沒有親自下海上課,其實很難感受這兩件事。 ┄┄◇◆☆★◇◆┄┄ ⚡️ 本週精選內容 ▍踩水立泳一直沉下去怎麼救 很多人跟我反應說,踩水的時候腳會一直沉、頭浮不起來。 這次我們會分三個階段,教你從零開始,練到不用輔具也能穩定踩水! ┄┄◇◆☆★◇◆┄┄ 第一階段:趴在岸邊做 一開始,我們先找一個水深剛好能踩到底的泳池,不需要太深。 建議水深與你身高差不要超過 30 公分,例如你身高 170 公分,就找 150 公分的水深練習就好。 這階段動作如下: - 胸口貼著岸邊,手趴在岸上 - 下半身在水中開始練踩水腳 你可以選擇自己習慣的方式,重點是要讓腳的動作穩定、有節奏,保持身體不晃動。 手扶著岸邊會提供支撐,讓頭部浮在水面上比較輕鬆。 --- 第二階段:手扶著岸邊 當你在第一階段穩定後,可以進入第二階段: 手還是扶著牆,但身體略為離開牆面。這時支撐減少,腳要更用力踢水來維持身體穩定。 這階段的關鍵是: - 手只輕輕扶牆 - 腳持續用力穩定地踩水 - 身體像坐著一樣浮在水中 如果身體晃動很大,代表踢水力量還不夠穩,要回到第一階段加強。 -- 第三階段:抱著浮具做 使用浮具(例如小浮板、浮球等)來取代牆面支撐。 練習方式: - 找一個水稍深但不會淹過頭的區域 - 雙手抱著浮具進行踩水動作 隨著你練習越熟練,可以改成抱更小的浮具,甚至完全不使用浮具練習。 當你能夠靠雙腳的力量穩定踩水,讓頭部浮出水面,表示你已經成功掌握技巧。 👉 完整影片教學:https://likeafish.com.tw/youtube26 ★★★ 👨‍💼 新聞報報 ▍男戲水遭浪捲離,抱消波塊喊救命 這起戲水驚魂發生在台南黃金海岸,20歲男子與友人相約戲水時不慎遭大浪捲離岸際,距離岸邊約110公尺處,他情急下緊抱消波塊並大聲呼救。 海巡人員接獲通報趕赴現場,拋出救生圈與繩索嘗試救援,但因地勢複雜,加上男子體力耗盡。海巡人員決定直接穿戴裝備躍入海中,頂著強浪前進,順利將男子拖離危險區域。 ┄┄◇◆☆★◇◆┄┄ 這禮拜類似被浪跟流捲出去的意外真的多,畢竟有些地方因為之前沒形成的颱風帶來的環流影響,還是造成不小的浪況。 沙崙海水浴場也有發生法籍民眾遭海浪捲走的意外,這陣子玩水真的不得不注意。 開放水域玩水有兩大原則: 溪邊:不要在白泡區 海邊:不要靠進消波塊 湖邊:算了根本都沒開放 不懂水的民眾根本不懂得該如何判斷風險,就算講了100次,沒有概念的就沒有概念。很多經驗都需要大量的玩水時間堆疊,才會對開放水域環境有敏感度。 確保安全的方式就兩種:加強自己的游泳能力、攜帶相對應的裝備下水。 只要這兩項有做足,95%的意外都不會發生。 ★★★ 🏊‍♂ 好文章分享 ▍溺水的人其實比你想像中安靜 近期溺水意外頻傳,要特別提醒大家溺水者的樣貌。 當溺水發生時,溺者會因為緊張而發生喉頭痙攣,導致咽喉關閉無法呼吸。 我們的呼吸系統最主要的目的是提供我們「呼吸」,而不是說話。所以當我們連呼吸都有困難時,多數時候是發不出聲音的。 根據蕉哥自己在海邊觀察及救援的經驗,95%的人是喊不出聲音的,能夠求援揮手的溺者比例也很低。 很多時候溺水意外都是在我們眼前發生,只是我們通常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,直到溺者放棄掙扎後才發現意外已經產生。 沒有人希望意外發生,適時地多關心一下身邊的人。 如果有孩童在你身旁玩水但突然變得很安靜,不管是不是你的小孩,都試著跟他講話、觀察對方有沒有回應。 問問他「你還好嗎?」,或許就能多挽救一條性命。 如果想更確保孩子玩水的安全,建議就穿上助浮衣、或是帶上我們的充氣浮標浮多力,那也會安全許多。 -- 📣本週水安小知識 🦺 圖解台灣溪流3大隱形殺手及自救小招 🛶 泛舟活動與教練證的研究與探討 🐡 被水母咬要怎麼處理消腫? /// 📌「像一條魚LikeAFish」 官網:https://likeafish.com.tw FB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elikeafish Youtube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likeafish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    --------  
    10:18
  • 新聞報報 #210|離岸邊太遠游不到怎麼辦/海神宮瀑布3人溺斃/開放水域安全課:溪谷
    哈囉~大家好,我是蕉哥。 可能是因為又到了放暑假及畢業季的日子,近期溺水意外頻傳,大家真的要小心注意! 今年天氣較不穩定,到現在還有鋒面,加上上禮拜又地震,溪邊的土石應該也有鬆動。 大家去溪邊玩水,記得要特別注意。 ┄┄◇◆☆★◇◆┄┄ ⚡️ 本週精選內容 ▍離岸邊太遠游不到怎麼辦 今天要來教大家抬頭蛙和救生仰泳怎麼進行交互轉換。 為什麼要學這個呢? 因為抬頭蛙游起來很累,很容易撐不住;而救生仰泳雖然輕鬆,有時候可以靈活地切換。 所以這兩個動作如何進行交互轉換就變得非常重要。 ┄┄◇◆☆★◇◆┄┄ 一、抬頭蛙與救生仰泳的轉換訣竅 在進行抬頭蛙轉救生仰泳時,首先要注意你需要往哪一側轉(左邊或右邊都可以)。轉的時候,請記得: 1. 一隻手先往側邊水平推水,手的位置要靠近水面,但不要超出水面。 2. 另一隻手跟著做水平推水,這樣可以提供更大的速度,讓你在轉身時不容易下沉。 兩隻手推水時,動作要盡量水平,越平穩效果越好。 --- 二、抬頭蛙轉救生仰泳 1. 手部動作: 當你準備轉身時,保持速度,手順勢往旁邊推水(左推、右推),身體自然就能轉過來。 2. 身體姿勢: 轉身時眼睛直接看向正上方  - 不要低頭或抬頭 -- 三、救生仰泳轉抬頭蛙 1、直接側轉 直接把頭放到水裡,再把頭抬起來變成抬頭蛙。 2、保持頭部在水面 可以利用雙手壓水來支撐頭部: - 左手壓一下水、右手壓一下水,提供浮力,確保頭部不沉入水中。 - 當你壓水時,應該會有氣泡產生,這表示壓水動作達到了效果。 👉 完整影片教學:https://likeafish.com.tw/youtube24 ★★★ 👨‍💼 新聞報報 ▍好友約休假到溯溪秘境,海神宮瀑布3人溺斃 屏東縣消防局接獲民眾報案,在三地門鄉海神宮停車場往上步行約30分鐘處有人戲水溺水。3名男性溺者被救起但人已經癱軟沒了呼吸心跳,最終宣告不治。 據屏東消防局統計,近5年溺水案件及死亡人數,自109年至今共4件,1人傷、6人死亡;另外,鄉公所也在現場公告,此地水深危險,禁止游泳、戲水、跳水。 ┄┄◇◆☆★◇◆┄┄ 大概有玩水的人都會知道海神宮這個知名戲水景點,假日更是商業團的熱門選擇,整體路線沒什麼難度,也不會有溪流中高風險的水洞產生。 蕉哥四月才在這裡的深潭拍了一部 遇到有人溺水怎麼辦 的影片,用詼諧的方式告訴大家,沒經過訓練千萬不要跳下水救人。 但是,憾事還是發生了。 從三人都溺斃的狀況來推斷,很高機率是一個跳下水救一個,最後全部溺水。 過去蕉哥已經多次提過,救人最重要的原則就是:「自己的安全最重要。」 救生訓練也會耳提面命地一直提到「沒有帶浮具千萬不要下水救人」,因為真的太難了! 即便是專業的救生員,除非手邊沒有浮具,不然也絕對不會不帶著浮具就下水救人。因為我們不能期待運氣站在我們這邊,畢竟多數時候的運氣都很差。 戲水前先準備好浮具,不管是魚雷浮標、救生衣、防水袋製作成的緊急救援浮具、甚至是游泳圈,這些都是可以在緊急情況派上用場的裝備。 「救溺五步」:叫叫伸拋划: (1)叫:大聲呼救。 (2)叫:呼叫119(消防局)、118(海巡署)、110(警察局)、112(急難救助)。 (3)伸:利用延伸物(竹竿、樹枝等)。 (4)拋:拋送漂浮物(球、繩、瓶等)。 (5)划:利用大型浮具划過去(船、浮木、救生圈、救生浮標等)。 -- 如果你真的情況緊急不小心下水了,剛好沒帶浮具,又不小心被溺者抓住,那應該怎麼辦呢? 救生員訓練有教: 1、攻擊他的疼痛部位,讓溺者鬆手 2、往下潛,溺者發現抓你無法浮起來,他就會自己鬆手 掙脫以後,拉開你與溺者的距離,重新思考救援策略,才是上上策。 或是訓練過的人,可以使用活餌救援(影片)。 ★★★ 🏊‍♂ 好活動分享 ▍開放水域安全課|溪谷 溪邊最常遇到的意外有兩種:不小心被溪流沖走、跌落踩不到底的深潭。 多數人對溪邊環境不熟悉,也沒有學過渡溪技巧,在沒穿相對應的裝備下很容易腳滑跌倒,進而發生溺水意外。 蕉哥今年找了一起在戶外安全課程認識的教練朋友,協助開設大家眾所期待敲碗敲破的溪谷安全課程。 我們將實際走訪溪邊,帶你了解如何安全的在溪邊戲水、渡溪行走、漂流自救救援。 課程內容: 1、溪谷活動安全裝備介紹 2、溪谷行進(淺灘亂石) 3、踩石、拉人、落水漂流技巧 4、深潭評估與泳渡 5、白水試探、邊坡攀爬、高繞拉繩 6、失溫預防方法 7、跳水安全與拋繩確保 8、背包應用與脫困 ┄┄◇◆☆★◇◆┄┄ 比較特別的事情有幾件要先說明: 1、這是場親子課,家長需一起參與,而且也要收費 因為小朋友幾乎不太可能自己去溪邊,大部分時候還是家長帶著一起去。所以身為大人,也需要知道這些安全知識。 2、這不是溯溪商業團,而是溪谷安全課程 一定會有玩樂的成份,但又沒有到訓練如此嚴肅。走完行程並不是我們最終目標,而是讓你在過程中,學會如何保護好自己、以及協助他人可以安全回家。 3、蕉哥本人不一定會到場,衝著朝聖心情報名很有可能會失望XD 蕉哥周末也有許多活動要辦,實在分身乏術。主辦教練朋友在學校帶領學生從事戶外活動多年,不只擅長體驗教育,也擅長冒險教育,絕對比蕉哥帶得更好啦~~~ ┄┄◇◆☆★◇◆┄┄ 溪谷課程變數多,也很吃天氣,暑假長度也有限,不知道今年可以辦幾場。 如果大家有興趣參加,歡迎看報名網頁了解更多資訊。 👉 活動報名表:https://likeafish.com.tw/course-riverside -- 📣本週水安小知識 🦺 救生衣的標準與分類方式 📣 浮多力Floaty抽獎活動 🏊‍♂️ 什麼是"乾性溺水" 🛶 枋寮漁港7學生溺水,2軍人與SUP玩家救起5人 /// 📌「像一條魚LikeAFish」 官網:https://likeafish.com.tw FB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elikeafish Youtube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likeafish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    --------  
    13:47
  • 新聞報報 #209|踩水一直浮不起來怎麼練/宜蘭安農溪泛舟翻船意外1女喪命/為什麼光學水中自救還不夠
    哈囉~大家好,我是蕉哥。 蕉哥上禮拜去了高雄辦防溺教育工作坊,除了去學校以外,更特別的是辦了一場阿姨場。 阿姨們都非常熱情參與,蠻有趣的體驗! 如果你還沒有參加過的話,目前夏天的場次都已經出來了,歡迎來玩喔~ 【台北】親子場:6/15(日)10:30~11:45 【台北】親子場:7/12(六)10:30~11:45 【新竹】親子場:7/13(六)10:30~11:45 【台中】親子場:7/6(日)13:30~14:45 【台南】親子場:7/20(日)10:00~11:15 【高雄】親子場:7/20(日)13:30~14:45 👉 活動報名表:https://likeafish.com.tw/drown-proofing-workshop ┄┄◇◆☆★◇◆┄┄ ⚡️ 本週精選內容 ▍踩水一直浮不起來怎麼練 踩水是許多學游泳的人想學會的重要自救技巧。 會踩水的人,可以讓頭部浮出水面,甚至一邊聊天一邊保持漂浮,看起來輕鬆又自在。但實際上,踩水並不如看起來那麼容易。 蕉哥跟大家分享三個練習階段的小技巧,幫助你循序漸進地學會踩水。 ┄┄◇◆☆★◇◆┄┄ 第一階段:暴力往下壓 踩水主要包含兩個動作:手和腳。 第一階段,我們先練習「單用手」讓自己浮起來。試著吸一口氣,身體保持在水面上,雙手往下用力壓水。 剛開始你可能連 15 秒都維持不住,代表手部力量還不夠。 這個階段的重點是訓練手的壓水力量,確保不靠腳也能讓頭浮在水面。 --- 第二階段:人體自然上浮 接下來要練習「感受身體自然浮起來」的感覺。 吸一口氣,讓身體先沉入水中,然後不要動,等待身體因浮力而自然浮出水面。 這個過程中你會明顯感覺到,是靠身體中的空氣讓你浮起來,而不是靠用力。 這個階段的練習有助於你之後更輕鬆地踩水。 --- 第三階段:間歇式踩水 當你會感受身體自然浮起來後,就可以加入手腳協調的踩水練習,也就是「間歇式踩水」。 在自然浮起的同時,加入手腳向下踩水的動作,身體穩定浮出水面。 每當頭部上浮後,輕輕讓頭沉下去,再重新踩水讓頭浮出。 當這個動作變得流暢自然後,你就能持續穩定地踩水,讓頭長時間維持在水面上。 👉 完整影片教學:https://likeafish.com.tw/youtube25 ★★★ 👨‍💼 新聞報報 ▍疑竹竿戳破橡皮艇,宜蘭安農溪泛舟翻船意外,9人落水1女喪命 宜蘭安農溪泛舟旅遊傳出意外,8名遊客與1名教練共乘一艘橡皮艇,途中疑似碰撞尖銳的竹竿,溪流高低落差且重力加速度,導致竹竿戳破橡皮艇,造成全船翻覆落水。 其中1名落水女子救起時已無心跳呼吸,教練進行CPR搶救,但救護人員趕到現場時,婦人已無心跳呼吸,現場搶救後送醫,另有5人輕傷。 ┄┄◇◆☆★◇◆┄┄ 蕉哥上次泛舟的時候已經要回朔到10年前,當時是在花蓮秀姑巒溪比泛舟鐵人三項 (游泳項目變成泛舟)。 當天水流很小非常難划,最後有點像是一路順水流漂到轉換區。 比起秀姑巒溪,安農溪已經是相對平穩的河道,沒有太多大石頭落差跟蜿蜒河道,當地的泛舟活動商業團也行之有年。 我相信很多人的疑問是: 為什麼穿著救生衣頭戴頭盔,人還會溺水? 相信大多數人沒有泛舟過,更別說舟翻覆人掉下來。 船瞬間的翻覆,對於絕大多數的人來說絕對是驚恐的!就算是擅長玩水的人也是一樣。 除了翻覆時人可能會撞到石頭以外,也有高機率人會被船蓋住。 而因為有穿救生衣,所以人必須抵抗救生衣的浮力,把頭放到什麼都看不見的水裡,從船底下鑽出來。 這絕對需要勇氣! 除非你上過急流救生訓練,不然沒什麼機會練習到這件事。(救生員訓練雖然有溪訓,但不太會練這個) 戶外活動雖然有教練帶、有保險、有裝備,但還有一樣東西也會跟著存在:有風險。 ★★★ 🏊‍♂ 好文章分享 ▍為什麼光學水中自救還不夠 我們常說:「會水中自救,就能保命。」 這句話沒錯,但不是全部的真相。 因為更現實的是——有時候,根本來不及用。 落水環境太險惡、救援太遲、體力太快耗盡… 即使技巧再純熟,都可能「救不了自己」。 所以真正該問的問題是: → 為什麼我們不一開始就避免掉這些高風險情境? --- 重點不是「怎麼脫困」,而是「怎麼不掉進去」 水中自救,是防線的最末端。 真正有效的,是前面那幾道根本不該被忽略的東西——水域安全觀念。 這幾年,許多單位瘋狂強調「水中自救」,像是補習班賣熱門課程。 但蕉哥發現一個更根本的問題: → 你要先知道,哪些地方不能玩、什麼時候該撤、誰不該帶去玩水。 比如說: * 下午去山區溪邊玩 → 午後雷陣雨來不及跑 * 颱風剛過去觀浪 → 一波瘋狗浪捲走你 * 拖鞋被沖走想撿回來 → 下一步就是滑倒落水 * 落水後硬游岸邊 → 體力耗盡、橫死急流 你不用學會踩水 10 分鐘才能理解這些。 → 你只要提前知道,就能避免 90% 的溺水情境。 這才是我們該放在教育最前面的知識。 不是教大家怎麼「掉進水裡不死」, 而是教大家「根本別掉進水裡」。 --- 那些會游泳的人,為什麼也會溺水? 泳隊選手會水中自救嗎?如果訓練過,當然會。 但問題是:選手不是一開始就很會。 萬一他在還在拿浮板、努力踢水的階段就掉進水裡呢? 他來得及冷靜、來得及漂浮嗎?還是早就慌了? 這正是蕉哥一直強調的: → 防溺自救教育 ≠ 傳統游泳訓練。 蕉哥沒有反對大家學傳統游泳,只是這兩個東西從起點就不同。 荷蘭的做法是:先學會最基本的防溺能力,再看你要不要繼續發展競技水上專項。 台灣則是自仰蛙蝶練到不會喘,然後往選手的路上邁進。 但問題就是——不是每個人都想成為選手。 這些孩子離開學生時代後,不再下水,水性就此消失。 → 然後我們只剩下一個記憶:我以前很會游泳。 --- 防溺教育最有效的方式:去各種水域「玩過一輪」 你知道大多數溺水意外在哪裡發生嗎? 不是泳池,是開放水域——溪邊、海邊、湖邊。 這些地方有太多變數, 水流、浪高、水溫、風向、水質……全部都會變。 所以,不管你在泳池練幾次水母漂, 你終究得在開放水域做得出來。 那怎麼練?怎麼學?怎麼避免? 答案其實很單純: > 跟著有經驗的人,去這些地方玩一次。 溯溪、SUP、獨木舟、潛水、浮潛、海泳…… 每一種活動會遇到的風險都不一樣, → 而每個從事這些活動的教練,都是一本活的「防溺百科」。 他們知道哪裡該避、遇到狀況該怎麼處理、 哪些動作做不出來可能會出事。 如果你現在還沒機會去體驗這些活動, → 那至少,找一個有經驗的教練,來教你水中自救。 不要只是練技巧,而是練習「風險理解力」。 --- 結語:最強的水中自救,是根本不需要用到它 大多數人學游泳、學水中自救, 是為了可以安心、開心去玩水。 但如果你還沒達到水中自救的反應速度、 又不了解該怎麼避開危險情境, 那麼玩水可能不是娛樂,是風險。 而最幸運的事是: → 學這些觀念,根本不用下水,也不需要會游泳。 甚至,你就算怕水、恐水,都能開始。 因為防溺教育的起點,不在水裡—— 它在我們的腦裡。 -- 📣本週水安小知識推薦 📣 浮多力第二波預購 ❗ 在礁石區走路千萬別拿東西 🏊‍♂️ 什麼顏色泳衣在水裡最顯眼 👩‍🏫 從澳洲水上救生制度看台灣防溺推廣教育 /// 📌「像一條魚LikeAFish」 官網:https://likeafish.com.tw FB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elikeafish Youtube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likeafish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    --------  
    14:06
  • 新聞報報 #208|福隆東興宮海灘全解析/澎湖男在泳圈上漂出海失聯/你以為的「會游泳」其實很危險
    哈囉~大家好,我是蕉哥。 很開心今年參加親子天下舉辦的 2025教育創新100,像一條魚得獎獲得殊榮! 今年已經是像一條魚創立的第七年。 2019年夏天剛創立的時候,蕉哥還在福隆當救生員。有課就坐火車回台北再轉捷運去教課,上完課再回福隆。 一來一回, 三小時交通就去了。 10月海水浴場關門後,蕉哥就離職回台北,決定隔年好好大展身手推廣。結果2020就遇到疫情,還連續三年! 能夠活到現在,就拜各位鐵粉所賜! 目標將防溺教育推廣到全台,期待大家跟我們一起努力! 👉 浮多力預購連結:https://likeafish.com.tw/floaty ┄┄◇◆☆★◇◆┄┄ ⚡️ 本週精選內容 ▍福隆東興宮海灘全解析 上禮拜外國學生在福隆東興宮這邊戲水遭離岸流帶走,造成一人不幸喪生,非常遺憾。 這裡已經是相當熱門的戲水公共海灘,沙灘上也有許多告示,但相信還是有很多人不知其危險在哪。 專業SUP活動品牌 Let's Go Play 毋設限 曾寫過一篇分析文,將這一帶海灘的樣貌非常鉅細靡遺的完整解析,建議每個人都要看過。 以下節錄部分內容。 ┄┄◇◆☆★◇◆┄┄ ❶ 紅色的箭頭,代表著浪推進的方向 (浪向會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不同),推上來後整個海面上就 多多少少會有離岸流的發生 (藍箭頭)。 ❷ 浪與河水的助力下,水流較容易擠到右側堤防端,這就是強勁的離岸流好發的地型與地點。 ❸ 海平面下的地型是不規則有深有淺的。每當大浪或大雨過後地型又會變化,不能用記憶的方式評估海水的狀況。當你在戲水又走到水深較深處,突然踩不到地就會跟著水流漂浮往離岸流的方向去了。 ❹ 此區域同樣也不建議玩較休閒的水上活動,如充氣式SUP、休閒型獨木舟、休閒型軟趴板。這些休閒水上器具通常浮力比較大,若遇到離岸流會更快、更明顯的被帶離近岸流往外海。 👉 完整文章:https://www.tmsa-tw.org.tw/sports/20230902-03/ ★★★ 👨‍💼 新聞報報 ▍澎湖男玩SUP失聯!靠「仰漂、手機定位」找到人 澎湖一名男子,從台中工作完返家後,和朋友們一起去玩SUP,沒想到卻遇到海流太強勁,讓他無法滑回岸上,只能在海面上不停的仰漂求救。所幸他手機一直保持暢通,讓海巡人員透過定位,晚間終於把他救上岸。 民眾:「現在是漲潮的時間,因為退潮底已經開始漲潮了,所以現在水是由東往西邊走,應該是划不了,因為這個時間在海上保持體力是最重要的。」 ┄┄◇◆☆★◇◆┄┄ 整個新聞影片都沒看到SUP,到底是為什麼報導會寫到有SUP還可以仰漂,真的很有趣! 最後看到新聞,結果是人在泳圈上。 如蕉哥近期一直在推廣的:泳圈受風面積也大,只要風大就容易被吹走。 因為游泳圈被吹走,自然就會想游過去追,結果游累了停下來休息,才發現水深已經到自己踩不到底的地方。 又或者套著泳圈,因為浪打過來導致人從上面掉下來,又或是因為離岸流跟著游泳圈漂出去… 事情果然就這麼發生了! -- 不是說有買我們的浮多力人就不會漂出去,至少機率低很多、繫在腰上浮標也不會飛走、更不用怕他破。 如果真的還是不小心漂離岸邊,至少顏色鮮明、容易被看到。(事主後來有遇到船,結果船根本沒看到直接撞他…) 海巡通常都會使用空拍機找人,沒有浮具,也記得用仰漂待援,更容易被發現。 ★★★ 🏊‍♂ 好文章分享 ▍你以為的「會游泳」其實很危險 請大家回想一個生活場景: 一群人去海邊玩水,有人說:「我會游泳啦,放心交給我。」 你會追問:「你在哪裡會游泳?是在泳池?還是海裡?有沒有戴蛙鏡?」 不會。沒人這樣問。因為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,會游泳就是「到哪都能游」。 這,正是問題起點。 在台灣,「會游泳」通常代表的是: 在泳池裡、踩得到底、有戴蛙鏡的情況下,可以前進幾公尺。 但大家以為的這套「能力」,放到開放水域(海邊、溪流、湖泊), 幾乎等於零。 --- ** 一、我們的游泳教育,從沒教你如何在真正的水域生存** 傳統游泳教育強調泳姿標準、通過測驗,但它沒有告訴你—— →海浪會推你,溪水會拉你,濁水會讓你睜不開眼,底踩不到時會恐慌。 於是,當一個孩子學完蛙式、拿到檢定證書、通過期末考時, 他會以為自己「會游泳」了。 家長也會這麼以為。 但這個錯誤認知,一旦進入開放水域,就是溺水意外的起手式。 **因為你會放鬆戒備,甚至去拯救別人。 **你會覺得自己可以游回來。 **你不會知道,這些你「沒想過」的事,才是最可怕的風險。 --- 二、最危險的,不是「不會游泳」的人 不是每個溺水者都不會游泳。事實上,很多人都說: 「我真的會游泳啊!」 他們說這句話的前一秒,還站在浪前自拍。 下一秒,被浪打下去就再也沒上來。 所以才會有一句話叫做:「善泳者溺。」 但這句話常被誤會。 它不是說「會游泳也會溺水」; → 它真正的意思是——以為自己會游泳的人,最容易發生意外。 因為他們對水太有信心,但對風險沒概念。 他們會游泳,但只在池裡;他們會游泳,但需戴著蛙鏡。 --- 三、水中自救,該是「在哪都會游泳」就會的技能 水中自救的內容是什麼? 水母漂、仰漂、踩水、抽筋解法——這些技巧確實實用。 → 但前提是:你必須先是一個「在哪都會游泳」的人。 否則這些技巧不過是空談。 你連腳離地都會慌,還怎麼踩水? 你一進海水就看不清,還談什麼漂浮與呼吸? --- 四、台灣的環境,決定了你不能只會「泳池式游泳」 你住在台灣,就不可能一輩子不去溪邊、海邊、湖邊。 原因很簡單: 1. 台灣太小,開車一小時就能到水域旁。 2. 夏天太熱,玩水是最容易的休閒。 你會游泳,就可能被朋友邀請深入水中。 你說你會,就可能要去救人。 而這些時刻,決定你生死的,從來不是泳姿標準, → 而是你能不能在沒有底、沒戴蛙鏡、身體濕重時還能冷靜求生。 --- ** 結語:與其學「水中自救」,不如練成「真正會游泳的人」** 多數家長送孩子學游泳,是希望他將來可以安心、開心、安全地玩水。 但這個願望要實現,關鍵只有一個: → 孩子要在哪都能游泳。 如果他哪裡都游得起來,那「水中自救」只是自然延伸的能力。 反之,若他只會泳池裡游泳,再多學幾招自救法,也用不上。 而最常見、最致命的意外,不是遇上大浪、也不是天災—— 是人誤判了自己的能力,在錯的地方做了超過自己能力的事。 -- 📣本週水安小知識&課程推薦 ❗ 如何安全的測試深潭水深 🏊‍♂️ 浮多力第二波預購 /// 📌「像一條魚LikeAFish」 官網:https://likeafish.com.tw FB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elikeafish Youtube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likeafish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    --------  
    13:04
  • 新聞報報 #207|怎麼樣算是水感好?/八斗子海大獨木舟多人翻船落海/練習著衣游泳到底重不重要
    哈囉~大家好,我是蕉哥。 去年因為要去海邊上課,意外開發出充氣魚雷浮標,沒想到廣受好評,謝謝各位朋友捧場! 今年,我們給他取了全新的名字:浮多力Floaty—超耐磨防溺水游泳浮條,救生員認證安心玩水神器 10大優點: ❶ 可扣在腰上 (#23到40腰皆可使用) ❷ 多功能使用方式 (#趴著躺著坐著都方便) ❸ 可外掛哨子 (#緊急時刻吹哨吸引注意) ❹ 雙層TPU貼布 (#防磨破拖地行走也沒問題) ❺ 絕佳的收納體積 (#僅600cc水瓶大) ❻ 止洩閥吹氣孔 (#吹氣更簡單收納體積更小) ❼ 孔洞置中 (#海泳時水阻更小) ❽ 織帶扣環加大 (#更好拆裝) ❾ 兩側皆有孔洞 (#可變成弓箭型封閉圈) ❿ 魚造型塗裝 (#海上看更顯眼) 如果你需要一款具有浮力又攜帶方便的安全裝備,浮多力絕對是最好的選擇! 現在下單享超早鳥優惠,只要980元,再加贈《防溺教育|懶人包圖文手冊》電子書 (售價500元),活動日期只到5/31號截止喔~~~ 👉 預購連結:https://likeafish.com.tw/floaty ┄┄◇◆☆★◇◆┄┄ ⚡️ 本週精選內容 ★★★ 🎥 Youtube影片 ▍怎麼樣算是水感好? 「水性」與「水感」是影響學會游泳的兩大關鍵因素。 如何判斷你的水感好不好?兩個實測方法幫助你提升游泳感知力。 ┄┄◇◆☆★◇◆┄┄ 水感是指你在水中與水互動時,對於水阻力的感受能力。 簡單來說,就是你能否明確感受到自己透過手腳撥水、推水,進而控制身體前進的那種感覺。 有些小朋友即使沒學過游泳,仍能自然地用手腳移動,這就是一種天生的水感表現。 然而,即便不是天生具備,我們仍可以透過訓練,後天培養這種感知能力。 ★方法一:哆啦A夢游泳法★ 在游蛙式時,嘗試將手握拳而非張開手掌進行動作。 正常情況下,我們透過手掌挖水、抱水來產生推力前進;若你在握拳的情況下仍能維持推進效果,代表你對水的阻力已有良好的感知。 -- ★方法二:躺平的搖擼★ 將身體躺平於水面上,手掌畫出「∞(無限大)」的軌跡,利用左右推水的動作,控制身體前進或轉彎。 如果你能夠做到不靠腳、僅靠手掌推水就讓身體穩定移動,表示你的手掌已能明確抓住水的阻力,這正是優秀水感的表現。 👉 完整教學影片:https://likeafish.com.tw/youtube23 ★★★ 👨‍💼 新聞報報 ▍大雨變天!八斗子海大獨木舟多人翻船落海,31師生獲救上岸 ​ 基隆市消防局上午7點多獲報,海大學生於八斗子外港獨木舟翻覆,約有30名學生在海上,已知先有5名學生落海,陸續約有20多人落海。 消防人員表示,附近先有漁船將4名落海學生救起載回。外海風浪較大,救生艇不適合前往,獲救學生救上船並送返小艇碼頭,另疑似有三位落海人員著救生衣往大坪海岸外海方向,最後全數獲救。 ┄┄◇◆☆★◇◆┄┄ 從新聞來看,部分學生翻覆後,也能自行上船返程。有部分學生落水後因為漂離獨木舟,但因為也有救生衣,所以可以在海裡等待救援。 看新聞底下的留言區,當然是罵爆了!說教練怎麼都沒看氣象軟體,那有這麼容易突然大雨變天,浪費社會資源。 這種戶外課程應該也是海大的招牌之一,而風險管理也是學生跟教練、老師都要學習的一環。 最後人員均安,可喜可賀,相信也讓相關人員都學到了更多經驗。 去年其實就有類似的事情發生,只是是發生在南部的高科大。當時蕉哥也有寫了一篇風險管理的文章,希望大家都去看看。 戶外活動難免遇到意料之外的事,我們都應該從中學到經驗,幫自己升級打怪。 👉 文章分享:https://likeafish.com.tw/case-study31 ★★★ 🏊‍♂ 好文章分享 ▍練習著衣游泳到底重不重要 近年水中自救開始受到關注,最受矚目的關鍵字是「荷蘭游泳教育」。 穿著衣服跳進水裡游泳的畫面,深深刻在許多家長心中。 於是每次課前,家長總會問我: →「教練,我們要準備乾淨衣服嗎?有要著衣游泳嗎?」 他們問得認真,我也會一樣認真地反問自己: → 這項練習,是必要的訓練?還是形式大於實質? --- 問題一:教育部有規定,但學生真的學會了嗎? 根據教育部 110 年的公告,游泳課的指標已全面升級。 新增了以下三項內容: 1. 著衣游泳(模擬意外落水時穿衣服的狀況) 2. 著衣解脫(在水中脫除衣物) 3. 岸上救援(投擲救援法) → 看起來非常完整,也很有國際接軌的感覺。 但問題來了: 你的小孩,在學校真的有練到嗎? 真相是—— > 一年不到10堂游泳課,還不是每個年級都有。 > 教的人不是專職游泳老師,有些只是體育老師兼職。 > 更別說著衣解脫這種細緻又需要安全監控的操作,幾乎沒人教。 → 有規定 ≠ 有落實 → 有教過 ≠ 有學會 --- 問題二:著衣游泳,是實用訓練,還是過度演練? 很多人溺水,根本不是在泳池玩水時發生的。 而是: • 在河邊拍照 • 在濱海公園散步 • 在湖邊坐著發呆 → 突然腳滑、踩空,掉進深水區。 而這些情境的共同點是: **不是穿泳衣,而是穿正常衣服。** → 所以練習「穿衣服游泳」乍看很合理。 但讓我們往下問一層: **一個孩子,如果連基本泳式都還不會,讓他練著衣游泳有意義嗎?** 泳技不夠、沒辦法踩到底、沒戴蛙鏡, → 結果是越練越慌、越練越不確定自己做不做得到。 更嚴重的是: > 他可能會因為「我有練過」而誤判自己能力,結果反而更危險。 > 他可能會因為「穿衣服游不動」而失去信心,從此怕水。 → 這就叫「越級打怪」,風險大於收穫。 --- 問題三:其實,很多孩子早就在「著衣游泳」了 你以為著衣游泳是新東西,但事實上,現在很多小孩早就在進行了。 怎麼說? 現在主流的防曬觀念,從擦防曬乳改成穿長袖衣物。 許多孩子都穿著「水母衣」、「長袖泳衣」來上課。 → 這種穿著,本身就已經是「夏季版本的著衣游泳」。 此外,「教育部規定的著衣解脫」是什麼? • 脫掉濕衣服 • 用褲子打結灌氣變成救生浮具 • 靠著這個漂浮等待救援 這整套流程,難度極高、耗時也長。 → 能做到的,早就游得很好,不容易出事; → 會出事的,通常連漂都漂不起來,更別說打結灌氣。 這樣的操作很理想,但: **實務意義低、實施難度高、誤用風險大。** --- 結語:不是不能練,是時機要對 我不是反對著衣游泳。 但我要說的是: → 練習順序錯了,就像還不會走路的孩子練跑步,風險遠大於價值。 讓孩子先具備這些能力才是優先順序: 1. 在深水區能保持冷靜 2. 能不戴蛙鏡游超過 50 公尺 3. 熟悉水母漂、仰漂、踩水與抽筋自救等基本技巧 等這些都練熟,再練著衣游泳,才叫做**真正的實戰演練**。 我們要的不是模擬新聞畫面, 我們要的是: → 在真正落水時,孩子能活得下來的「實力」。 -- 📣本週水安小知識&課程推薦 ❗ 發現有人溺水怎麼辦 🏊‍♂️ 浮多力Floaty的三種使用方式 /// 📌「像一條魚LikeAFish」 官網:https://likeafish.com.tw FB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belikeafish Youtube:https://www.youtube.com/@likeafish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    --------  
    12:57

Mais podcasts de Ensino

Sobre 救生日常

救生日常是荷蘭游泳教育品牌「像一條魚LikeAFish」的podcast 節目,我們會在節目中分享救生的日常、分析最近的溺水事件、以及談談最重要的水域安全觀念與水中自救技巧。 👉 像一條魚:https://likeafish.com.tw 👉 E-mail:[email protected] --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
Site de podcast

Ouça 救生日常, Descobri depois de adulta e muitos outros podcasts de todo o mundo com o aplicativo o radio.net

Obtenha o aplicativo gratuito radio.net

  • Guardar rádios e podcasts favoritos
  • Transmissão via Wi-Fi ou Bluetooth
  • Carplay & Android Audo compatìvel
  • E ainda mais funções
Aplicações
Social
v7.20.1 | © 2007-2025 radio.de GmbH
Generated: 7/3/2025 - 1:08:33 PM